关于调查
高考结束,离高考志愿填报还有半个多月时间,这是一个“比拼智慧”的阶段,也是令所有考生家长寝食难安的时节。在很多家长和学子心里,对志愿的选择决定着考生今后的命运。很多人,已经经历过高考、大学,回过头看看,曾经的酸甜苦辣,是否还是当年滋味?
近日,本报联合福州博智市场研究公司对此进行了一次题为“高考志愿与人生”调查,此次调查以参加过高考并且已经工作的人员为对象,让这些“过来人”的经验给当下“炎热”的高考志愿填报一些冷静的启示。本次调查样本量为250人,其中男性占53.3%,女性占46.7%。在参加高考的时间上,有93.3%的人是在1999年高考扩招之前参加高考,6.7%的人在1999年之后参加高考。被调查者的职业涵盖了医生、教师、公务人员及公司职员,管理员,私营及自由职业者等。
调查发现,“名校效应”在人生中确实存在,专业对人生影响也很大;调查中还发现,要想生活得更幸福,你一定要自己决定高考志愿,而且要选感兴趣的专业,尽量避开“热门专业”,以免被“挤下车”;当你顺利进入梦想的大学后,还要继续努力,因为调查中发现,大学成绩越好的学生,以后生活得更幸福———谁说“读书无用”?
【关注1】高考志愿,有多少人如愿以偿?
志愿关系着家长的期望,关系着考生的未来。在高考能改变甚至决定命运的时代,填报志愿让所有的考生和家长伤透了脑筋,究竟有多少的幸运儿能如愿以偿呢?
[人物访谈]
当理想与现实
发生矛盾时……姓名:李英雄
高考时间:2001年
录取学校、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现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艺术理论专业研究生
2001年9月,李英雄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今年6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梦寐以求的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的电视艺术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为了这一天,她足足等待并努力了四年。回忆起当年的高考以及大学四年走过的岁月,她不禁感慨万千。
高三阶段她就读于明溪一所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稳上重点的培养对象。她也对自己能考上北广(现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信心十足。但是临考前压力突然增大,神经高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仔细估分后她猜测自己只能上一般本科,非常的失落也非常不甘心,说服父母后毅然决定复读。正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准备行囊奔赴理想大学,而她准备继续苦读一年时,竟意外地收到了福建师大的通知书。
是去是留?她再度陷入了矛盾与挣扎的煎熬中。妈妈含着泪对她说:“你能确保复读一年就一定能考上重点院校吗?如果不能,就……”妈妈看着她的泪水,欲言又止。其实她心里一切都明白。高考的失常发挥已经无形中在她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她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勇气冒险复读,也不忍心让妈妈陪她再等一年,也许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经过长久激烈的心理挣扎后,她选择了福建师大,从那时起她就决定通过考研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
由于当初就读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所以李英雄以一腔热情投入学习和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为了实现考传媒大学的理想,她在每个阶段都会制订具体的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今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她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把高考的发挥失常看作是老天对她人生的另一种安排和考验。如果当初考上的是重点,她可能过着高枕无忧的松懈的生活,而荒废大学四年学习的大好时光。如果当初选择复读,她也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面对今年填报志愿的考生,她提出了几点诚恳的意见:希望考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报志愿,不要盲目地跟风;要在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院校、专业的前提下尊重并参考父母的建议。如果成绩不理想,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的潜能,并在今后的学习中重新制订目标,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调查结果]
图1你当时报考志愿时,谁对最终的志愿填报起决定性作用?
半数志愿由家长决定
调查发现,在报考志愿时,60%的人认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37.8%是学生自己决定的,只有2.2%的学生报考志愿时是由老师决定。由此可见,在高考这个紧要关头,学生自主决定的能力有限,家长可能担心孩子的阅历有限,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因而往往喜欢越俎代庖,直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头上。
图2你填报的志愿和最终录取的志愿一致吗?
一半考生能如愿以偿
在填报的志愿与最终录取的志愿是否一致的问题上,55.6%的被调查者如愿以偿,填报的志愿与最终录取志愿完全一致;40%的人最终录取的学校与填报的志愿学校一致,但是专业不一致;2.2%的人最终录取的专业与填报志愿的专业一致,但是学校不一致。可见,更多的人在填报的志愿不能被录取时选择了在同校内调剂,原因可能在于同校外调剂相比,校内调剂更为容易。另外还有2.2%的人最终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与填报志愿时完全不一致,这些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就读于志愿完全无关的学校和专业。
【关注2】
专业与学校哪个更重要?
又到高考填报志愿的季节,又一批考生和家长要在各类专业之间思来想去,小心翼翼地揣测四年后的就业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了某所学校、某个专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某种人生道路。可是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吗?现在有多少人做着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学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何影响?
[人物访谈]
我只钟情清华……
姓名:陈豪,20岁
高考时间:2003年
录取学校、专业: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现状:大二学生
陈豪是福州三中03届的毕业生,高中的老师们至今提起他,还止不住啧啧称赞。
物理学科在理科中是最难钻研的,陈豪却对物理学科格外的兴趣,参加各类的物理竞赛,他说感觉在物理的世界里就如同在深海中奋力地游,有暗流、有礁石,也有神秘美丽的珊瑚礁,非常刺激。越往深处,那里的世界就越让人神往。
陈豪不但物理学科强,化学也有不俗的成绩,他与同学郑丹合作的化学类项目“壳聚糖的研究”在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中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成绩突出,许多大学都愿意保送他,比如浙大、中科大,但他都没在意,因为他一心想考的就是清华,但报清华的强手太多,他没有获得清华的保送资格。为此他放弃了保送他校的机会报考了清华。
高考的发挥还算正常发挥,但按林豪的说法,还是没有发挥出最高的水平,他的分数是616分,高考之后清华有几个专业供他选择,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豪说,如果专业和学校摆在面前让我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清华。因为那样的环境是我所向往的。在清华快两年了,觉得自己停不下来,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强,你稍有放松就觉得对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往前奔,那就是在深海里的感觉,如同卷入了一股旋涡之中勇往直前。陈豪在第一学期就过了英语四级,第二学期又过了六级,他说会继续下去,考研、考博,也许还会出国再进修。
当初的班主任张璐老师说陈豪是个别案例,像他这样想考哪就能考哪的考生毕竟不多,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都很重要,就看考生们如何取舍选择。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底蕴,而对于优秀的学生,专业往往会决定他以后事业的方向。
[调查结果]
图3你填报志愿时更多的是考虑学校还是专业?
半数考生更看重专业
填报志愿时,在是考虑学校还是考虑专业更多的问题上,44.4%的被调查者表示当时更多考虑的是学校,而55.6%的人表示当时考虑的更多是专业。可见,虽然重点名校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关专业。名牌效应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却是考生和家长考虑更多的因素。
图4你当时选择专业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
选专业主要为了找工作
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方面,最多的人(47.8%)填报志愿是为了今后找工作,31.8%的人是考虑特长,20.4%的人则认为主要考虑兴趣爱好。就业是每个毕业生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多数人在发挥特长和不违背自己兴趣爱好的条件下,会优先考虑今后就业的情况。
【关注3】选对专业聊补遗憾
47.8%的被调查者在填志愿时选择专业是为了以后找工作,44.4%的被调查者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与工作的密切相关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填报志愿以找工作为目的的人群对目前人生、事业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而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人群满意程度相对较高。这说明以找工作为目的的人群在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择业之后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结合自身的喜好特长,而不能盲目跟随“热门专业”的潮流。
[人物访谈]
如果当初志愿不被偷梁换柱……
姓名:何路,30岁
高考时间:1992年
录取学校、专业: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现状:公务员
高中的何路一直的理想是到北京念书,然后当一名教师,成天和孩子们待在一起,那是一份很单纯、很有成就感的工作。
何路是省城一中毕业的,即使在那样一所尖子生云集的中学里何路也算是一名不错的学生,考试也总能够名列前茅。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何路很自信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填报了北师大外文系。何路对“中文”心中也抱有好感,他选择了中文这个专业,作为第二志愿。
成绩出来了,按照何路当初的成绩,录取第一志愿北师大外文系完全不成问题。正当何路欢天喜地的时候,他却收到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他一下子落到了云里雾里,原来是他的父亲乘他不注意在志愿表要上交的前一晚把他的志愿全改了。但好在父亲改了的志愿里还保留着中文专业,没有改成当时很热的金融、会计这样的专业,何路说,他完全不是念经济的料。
他爸没有任何解释,只是说就是不想让孩子们离开自己身边,后来他一度和父母关系闹得很僵。
毕业的时候,何路很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政府部门,但他一直对自己的现状不很满意,他说那不是我内心里想要的东西,不是心里最喜欢的,“只能算是马马虎虎吧”说这话时有些许的气馁。
何路现在回头想想,仍觉得遗憾,他说也许当时志愿不改变会是另外一种人生,另外一段的精彩,但也不能完全怪父母,他们毕竟有自己的考虑……
去年何路辞职来到福建,还是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
面对面临选择的考生们,他的意见是:尊重心中的向往,哪怕一时无法实现也不要放弃。
[调查结果]
图5入学以后是否换过专业?
大学转专业比率低于3%
在入学后是否换过专业的问题上,只有2.5%的人曾经换过专业,绝大部分人还是就读于原录取专业。可见,换专业是一个比较少见的事情。从现实的情况看,主要的原因是一般学校不提倡转换专业。由于入学后转换专业的手续十分烦琐,并且机会很少,使得一些曾经想换专业的学生不得不打消念头,继续在原专业就读,许多想转专业的学生只能在学校期间采用攻读另一个学位的办法来曲线换专业。
图6第一份工作、目前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的关系如何?
四成人员第一份工作是本专业
在第一份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有关的问题上,调查表明,44.4%的人大学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所学专业的工作,37.8%的人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只有17.8%的人大学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则与所学专业基本没有关系。
在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有关的问题上,调查表明,37.8%的人目前从事的还是所学专业的工作,31.1%的人目前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另外31.1%的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没有关系。说明大学毕业之初,多数人以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到了本专业或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随着工作的变更,有一部分人逐渐从本专业的行业转到与专业无关的行业,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是以大学所学专业为一生谋生的工具。
图7你觉得大学所学专业和今后的成就之间存在联系吗?
七成人员认为专业决定一生成就
在大学所学专业与今后成就之间的关系上,71.1%的“过来人”认为大学所学专业与今后的成就有一定的关系,22.2%的人认为今后的成就与大学时的专业有很大关系,只有6.7%的人认为大学学习的专业与今后的成就基本没有关系。虽然许多人目前已经从事与大学学习的专业无关的工作,但是读过大学的人普遍承认大学学习的专业对他的人生起了一定的影响。
【关注4】书中自有黄金屋?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调查发现,关于大学学习成绩与今后成就关系的问题,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关系。调查还发现,大学时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人们对目前人生、事业的满意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时期学习越好的人群,对目前人生事业感觉比较满意的比例就会越高,而对现状很不满意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学时期学习成绩差的人群。调查结果也驳斥了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所谓“读书无用论”。
[人物访谈]
因为勤勉所以成功……
姓名:黄昱
高考时间:1994年
录取学校、专业: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现状:哈佛大学博士毕业,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执教并从事科研工作
距离黄昱当年参加高考,已经过了整整11个年头,但对于高考录取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作为推荐生,中国科技大学是黄昱的第一志愿,但由于考场发挥时有些失误,她没能进入最喜欢的“生物工程”专业,而是被调剂录取到“应用化学”系。那一年原本可以“逍遥挥霍”的假期对她来说,显得有些郁郁寡欢。她动起了入学后转专业的念头。
大一那年,虽然学业成绩优秀,但申请转专业未果,她有些接受现实了,而且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这门原本觉得有些枯燥乏味的学科。“看着学长们一个个不是出国就是考研,耳濡目染,自己也在往这方面努力。所以大学期间选择一所学风良好的高校非常重要。”黄昱说,由于科大的本科生可以在最后一个学年从事研究工作,而她也一直对科研领域(纳米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时她的导师李亚栋教授鼓励她出国深造,鼓励她要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就要对科学有执著的追求。在中科大呆了五年,一直以来黄昱的英语基础就打得比较扎实,从大四下学期开始,她着手准备考托、考G,一关关过下来,整个申请过程还算顺利,毕业那年就得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和录取通知。
对于准备大学毕业后出国或考研继续深造的考生,黄昱建议应该首选学校。因为,名牌高校师资力量强,社会声誉高,考研、出国机会较一般学校要大出很多。从出国情况看,理工科机会大于文科,其中理科又大于工科,特别是数理化基础学科较应用学科出国相对容易。大学四年对于人的成才仍属于打基础阶段,对某一门专业进行系统研究应当是从研究生教育开始。因此本科四年学一些非热门基础学科,研究生时再偏向应用学科同样很好。
[调查结果]
图8你被录取的学校属于以下哪个类别?
四成考生录取一般院校
在被调查者中,44.4%的人被录取于一般普通院校,26.7%的人被录取于部(委)属重点高校,17.8%被录取于国家级知名重点高校,还有11.1%被录取于地方重点高校。我们国家的知名重点高校较少,一般录取的分数线又高,所以被录取于国家级知名重点高校的人的比例不高。而一般普通院校录取的分数线较低,又是大学招生的主力军,因此最多的人被录取于一般普通院校。
图9你觉得大学学习成绩和今后的成就之间存在联系吗?
大学成绩与成就基本无关
在大学学习成绩与今后成就的关系上,认为二者之间基本没有关系的比例最大(44.7%),其次是40%的人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认为大学的学习成绩与今后成就有很大的关系的人最少(15.3%)。与专业相比,更多的人认为专业与成就关系较大,而学习成绩与成就的关系不大。
成绩越优秀满意度越高
通过对大学时的学习成绩与目前人生的满意程度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期间成绩优秀及中等偏上的人中64%现在对生活和事业的满意程度较高,20%的人说不上满意不满意,而16%的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不太满意;学习成绩中等的人中,27.8%的人对现在的生活和事业比较满意,44.4%的人说不上满意不满意,而27.8%的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不太满意,这个比例比大学期间成绩优秀的人高出12.8%,我们可以这样去认为,在大学里面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毕业之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中的满意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现在对生活和事业比较满意的人群中,76.2%当年读大学时的成绩是良好的。总的来说,大学时学习成绩与该学生之后生活事业满意程度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般在大学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大学里面能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后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拥有较高的起点,并能在其生活和事业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其生活和事业的满意程度较高。
感谢福州博智市场研究公司(电话:0591-83297705)提供数据。
N本报记者 叶琦/宋晖/实习生/曾霞/制图/晓蕾